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中家庭德育观述评

时间:2014-07-04 15:03 点击:
【摘 要】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一书,通篇都是讲家庭教育,尤其以德育的篇幅最多,他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德育方面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当今

  【摘 要】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一书,通篇都是讲家庭教育,尤其以德育的篇幅最多,他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德育方面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当今的家庭德育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 家庭德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76-02

  一 约翰·洛克及其《教育漫话》简介

  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在哲学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将儿童“看成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由此出发,他肯定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又鉴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他提出了世俗化的教育目的:“绅士教育”理论。

  约翰·洛克的主要著作是在1688年以后发表的,而他的思想除散见于《人类理解论》《工作学校草案》以外,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该书出版于1693年,而中译本最早是由傅任敢译并于1936年出版发行的。在此著作中,约翰·洛克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理论,认为“绅士教育”是通过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来实现的。而这三个方面是由书中的三个部分内容体现出来的:(1)“健康教育”,即“体育”。开篇一段就提出了“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2)“品德教育”,即“德育”。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3)“学问、知识和技能教育”,即“智育”。最后写“智育”,因为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并有助于学问,但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德行和智慧,学问也无用了。此书通篇讲家庭教育,而反映德育的篇幅较多,可以说家庭德育是此著作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也对我国家庭德育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中家庭德育的内容及意义

  “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并是有价值的人,这样的人哪都找不到。”因此,对儿童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时,要及早以及重点地培养他们的德行和礼仪。

  1.德行

  约翰·洛克认为,教育对于儿童的意义是重大的,个人教育的好坏和国家的兴衰是联系在一起的,家庭道德教育又是各种教育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而“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由此看出,约翰·洛克认为,幸福与成就的获得是建立在良好德行基础上的。而德行的获得比人情世故的获得更难,而且德行的丢失是很少或者很难再次恢复的,这就对父母或者父母请到的导师对儿童良好德行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礼仪

  礼仪即德行之后的第二种美德,父母要教会儿童在言谈时要举止得体,在与人交往时要合乎礼仪。这样,他们的“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很明显,约翰·洛克已经意识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与他们的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礼仪是在他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成就也会被人看成是无用或者愚蠢的,其余的美德也会变样,这样反而会对儿童不利。避免礼仪不良,“第一要有一个不愿去得罪人的心情,第二要有表现那种心情的最受欢迎与最悦人的方法”,如果有了这种心情就称为有礼貌,如果有了这种方法就称为得体。当然,后面这种方法是指在声音、动作、姿势、外表等能优雅有礼,这样使与我们接触的人能够感到自在、高兴,才能彼此合得来。

  总之,约翰·洛克对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约翰·洛克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丰富且详细,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美德的教育,这在今天看来也不失其参考价值。

  三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中家庭德育的原则

  1.用理智克制欲望

  “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这种用理智去克制欲望的能力是未来的能力以及幸福的真正基础,是衡量一个人德行高低的重要参考。当然,也是实施道德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一个不能克制自己欲望、不能听从自己理智指导的人,就缺少了自身行为处世的真正原则,这不利于他自身的发展。

  用理智克制欲望时所摒弃的眼前的快乐或者痛苦的纠缠只不过是为了追求未来更大的“幸福”罢了。但纵观当今我国家庭对子女的溺爱现状,着实让人担忧。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对孩子的欲望不予以克制反而百依百顺,已经弱化了他们理智克制欲望的能力,而要想让儿童能够更好地发展就要避免溺爱、避免过度放纵他们的欲望。

  2.及早培养道德习惯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记……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挥作用了。”即,进行德育要少用规则,多进行练习,要及早在儿童约束最少的时候了解并顺从他们的气质,从而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对儿童道德上的要求要合理,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前提,这样,良好的道德习惯只要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不需要任何记忆就可以发挥作用,但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过多,否则劳而无功,任何一种习惯都不可能真正地培养成功。要在儿童的一种习惯彻底培养成功之后再去培养另一种习惯,习惯培养成功的标准要以儿童能够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行为为依据。这些早期培养成功的良好品德习惯对于儿童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